荒漠生态系统——荒漠生态系统的分布、基本特征

发布时间:2020/7/16,浏览人次:4617

荒漠生态系统的分布、基本特征


   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、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,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植被稀少或缺如,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,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。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600万km2,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8%。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,往北可伸达温带干旱区。世界上最广阔的荒漠区是在北半球,包括非洲北部的大西洋岸,往东的撒哈拉沙漠;亚洲的阿拉伯半岛,伊朗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沙漠,前苏联的中亚沙漠、中国西北和蒙古的大戈壁等一个连续的干旱区,约占世界荒漠面积的67%。南半球有澳大利亚中部沙漠、智利和南非的一些沙漠。

   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严酷。极端干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。一般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~150mm,少的不到20mm,最多也不超过200~300mm。降水少而且不稳定,年变率大。降水少蒸发却极为强烈,一般,年蒸发量在2500~3000mm,超过降水的10倍,数十倍甚至上百倍。最热月平均温度达40℃,最高温度高达46~57℃。日照充足,热量丰富。有的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~3500h,气温变化大,冷热剧变,日温差大,一般在10~20℃,大的可达40℃以上。
   植物群落以超旱生小乔木和半木本植物为优势物种。超旱生草本植物和短生植物也具有一定季节的优势,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极度贫乏,种群密度稀少,脆弱而不稳定。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,很容易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。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十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。
   中国荒漠化以温带荒漠为主体。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8%,其中风沙活动和水蚀引起的荒漠化面积各约占一半。全国约有1.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和威胁。全国水蚀面积179万km2,每年流失土壤总量50亿t,导致荒漠化,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中国荒漠生态系统呈弧形带状分布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: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和内蒙古等11个省区,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广,约占全国面积的60%左右;自西向东横跨50多个经度,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自然地带;多位于大陆腹地,绝大部分是内陆盆地。如塔里木盆地、准噶尔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,一部分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内陆高原上。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,夏季高温、酷暑,冬季干寒,春季风大沙多。
   荒漠生物群落极为稀少,植被丰富度极低,但荒漠植物以其丰富多样的状态忍受着水的缺乏。中国的荒漠群落可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型。
   小乔木荒漠——以超旱生矮小乔木占优势,叶退化和落枝性旱生小乔木,如藜科的琐琐(Haloxylon ammodendron)、白琐琐,一般高2~4m,在良好条件下可形成所谓"荒漠森林”。肉质植物以多汁液的茎干和叶营光合作用,以仙人掌科和龙石兰(Agave)的一些种为主。小乔木荒漠中常混生着各种超旱生灌木,在雨后经常出现繁茂的短生植物类群,生物量较高。
   灌木荒漠——以超早生灌木占优势。这些灌木无主干,从植株的基部起就丛生。适应于温暖高温的气候。落叶灌木植被主要是红砂(Reaumuria soongorica)、霸王(Zygophyllum xanthoxylon)等的一些物种。常绿灌木植被主要是多种麻黄和蒙古沙冬青。灌木荒漠植被往往是骆驼放牧场所。
   半灌木与小灌木荒漠——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小灌木占优势。它的分布广泛。常与小乔木和灌木荒漠相结合。小半灌木丛生,高10~100cm,有落枝特性。土壤为沙质、壤质、砾质等多盐化而含石膏,也有不盐化的。主要的有合头草(Sympegma regelii)、盐穗木(Halostachys belengeriana)、盐节木(Halocnemum strobilaceum)等。在春季土壤水分较好地区会出现较繁茂的短生植物群落。半灌木与小灌木荒漠植被是重要的牧场。
   垫状小半灌木荒漠——以超旱生耐寒垫形小灌木占优势。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、青藏高原、多在海拔4500m以上高山、高原,它适应于亚洲中部气候类型。主要的有藏亚菊(Ajania tibetica)、垫状驼绒藜(Ceratodes compacta)和粉红蒿(Artemisia rhodantha)等。其伴生种以禾本科、菊科和豆科植物较多。


荒漠1.jpg

图片来自网络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


——摘自科学出版社·蔡晓明编著·《生态系统生态学》·第三篇 自然生态系统·第十六章 第一节

相关资讯